大约有超过90%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,然而,临床统计发现,在接受肠镜检查的人群里,竟有15%的人存在肠息肉。
这让很多人查出肠息肉后感到恐慌不安。
虽然息肉和癌是“近亲”,但不同类型的息肉癌变几率不同。
莫急,且听我详细分析:
01
肠息肉是什么?
人的肠道里,会长出一两颗甚至一小撮“小蘑菇”形状的肉块,这种“小蘑菇”就是肠息肉。
它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,一般男性比较多见。
息肉是人体黏膜表面长出的多余赘生物,多由局部黏膜组织增生而成,一般分为两种:
非肿瘤性息肉
如炎症性或增生性息肉,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;
肿瘤性息肉
如腺瘤性息肉(一种公认的癌前病变);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,有恶变倾向。
是否会癌变,与年龄、大小、形状、数量、部位、遗传等有关。
02
怎么确定肠息肉的性质?
1.看大小
1厘米以下的腺瘤性肠息肉,癌变率为1%~3%;1~2厘米的为20%;2厘米以上的高达50%。
2.看形状
普通息肉像蘑菇一样长在肠壁上,有一个蒂与肠壁相连,比较容易发现和切除。
而平坦型息肉基底部较宽,像地毯一样“躺”在肠壁上,不容易检查出来,也不好切除,相对来说癌变的发生率要高一些,最为凶险。
直径超过1厘米的平坦型息肉,被称为侧向发育型肿瘤,其癌变速度跟一般息肉不同,即使是良性病变,随访资料显示,最快3年左右也会发展成进展期大肠癌。
3.看数量
一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,数量越多越危险。
4.看家族史
有些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,有肠癌或肠息肉家族史的人要特别注意。
03
大肠为什么会长息肉?
1.饮食性因素 :
长期进食高脂肪、高蛋白、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。
2.胆汁代谢紊乱 :
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,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,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。
3.遗传因素:
在结直肠癌患者中,约有10%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。
同样,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,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,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。
4.肠道炎性疾病 :
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
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、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、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,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。
5. 其他疾病
免疫功能低下者、动脉粥样硬化、冠心病、糖尿病、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、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。
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,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%。
部分肠息肉患者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、稀便、便血和黏液等,也可有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的情况。
长蒂息肉或位置近肛门者可有肿物脱出肛门,少数患者甚至有腹部闷胀不适或隐痛症状。然而,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,无明显临床症状。
肠息肉及大肠癌的高风险人群,建议及时进行肠镜检查,这些人包括:
04
这5类人应该多加注意:
1.45岁以上人群;
2.有多发性肠息肉家族史;
3.符合以下任意两项者:慢性腹泻、慢性便秘、黏液血便、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、长期精神压抑、酷爱高蛋白高脂肪食品、长期久坐或缺乏运动;
4.存在容易引发肠息肉的疾病,如溃疡性结肠炎、肠结核、血吸虫病等;
5.肠息肉手术后或内镜治疗后的人。这是因为肠息肉复发率较高,即使切除也应定期复查。
0%~90%的肠癌是由“息肉恶变”产生的,从息肉到癌症,这个过程很漫长,至少需要10年,甚至20、30年。
近50%的大肠癌是可以通过调整饮食、控制体重和运动锻炼进行预防的。很多不良生活习惯会从中作梗,加速息肉恶变。
05
如何降低息肉恶变风险
1.避免“三高一低”的饮食结构
“三高一低”的饮食结构,指高脂肪、高蛋白、高热量、低纤维素。
建议以鱼、禽、瘦肉、低脂奶制品,代替动物油过多的红肉;
以煮、蒸食物代替油炸食物;
增加绿叶类和根类蔬菜、水果的摄入;
注意增加纤维素的摄入,如菌类、鲜豆类、笋类;
多吃新鲜食物,少吃腌、熏的食物,不要吃发霉食品。
2.摄入足够的水分
建议养成晨起喝杯温水(300~500毫升)的习惯,成年人每天饮水不应少于1500毫升,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。
还想知道其他3种降低息肉恶变的方法吗?戳下方二维码
步骤一:去应用商店搜索“薛医生”,点击下载安装;或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。
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
看病问医生,就上薛医生
薛医生app汇聚全国500+三甲名医,一万名主任医师,24小时实时在线寻医问诊!
在app里,你无需从搜索引擎上寻找其他不确定来源的科普知识,海量专家视频应有尽有!权威、专业又放心!假如今天淋了雨,就可以通过极速问诊与专家沟通,帮你解决身体不适。
薛医生APP——您身边的家庭医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