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从流行在朋友圈晒“步数排行榜”后,53岁的刘大姐天天为了抢占封面,每天至少要走两万步以上才会休息。
但最近,刘大姐感觉自己的膝盖经常有酸痛感,过去绕着公园可以走十圈,现在走两三圈,就会感觉到膝盖疼痛得厉害。到了医院检查后,医生告知她这是膝关节损伤。
根据刘大姐日常生活习惯,推测很可能是步行时间过长,锻炼超出负荷,导致关节腔液积累过多,最终引起半月板撕裂。若再不及时纠正,很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处理。
走路难道不是最好的运动吗?为何走着走着,却把自己走“残”了?
经常散步到底好不好?散步越多越好吗?
中国工程院士钟南山曾指出,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。
他表示,根据世卫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,老年人每周步行大于4小时,比每周步行1小时的人群,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减少69%,病死率减少73%。
中老年人经常散步到底好不好呢?散步过程中又有什么要注意的呢?
“饭后百步走,活到九十九”,真的假的?
俗话说,“饭后百步走,活到九十九”,不少人吃完饭后,都会和老伴一起到楼下散会步,更有助消化;但也有说法称,饭后散步容易导致胃下垂……事实到底如何呢?
在进食完毕的30分钟后,进行饭后散步确实是有益身心健康的。吃完饭后,休息一段时间可以减少食物反流,但不要久坐。
饭后站一站或者散散步,并不会影响胃部消化能力,反而有助于促进消化。多走动走动,还可以帮助消耗热量,减少脂肪堆积,起到控制体重的作用。
一般比较适合平日活动较少,且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,以及有肥胖困扰,及胃酸过多的人。
经常散步到底好不好?散步越多越好吗?
但提倡“饭后不要走”也不是不无道理,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宜饭后散步的。
从生理角度而言,有些人吃饱,不过是胃感觉到胀满,但营养并没有完全吸收,身体仍处于“饥饿”状态,若饭后运动,吃进去的食物还来不及消化,全身血液就几种到运动系统,延缓了消化液分泌,容易诱发消化不良。
经常散步到底好不好?散步越多越好吗?
尤其是以下几类人,饭后并不适宜马上走动:
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:饭后马上散步容易出现血压、血糖波动,导致头晕乏力,影响心血管功能。
冠心病、心绞痛患者:进食后大量运动,可诱发疾病复发。
消化性溃疡、慢性胃炎患者:饭后立刻散步会增加胃肠蠕动,不利于胃粘膜修复,可加重病情。
经常散步好吗?或能收获5个益处
散步是一项非常简单的运动,无需借助器材,无需特殊场地,只要迈开腿,就能开始锻炼。经常散步,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变化呢?
1、控制血糖
2016年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的研究发现,每顿饭后散步10分钟,达到的降血糖目的,要比其他时间段慢走30分钟效果更好,饭后散步的患者总体餐后血糖降低12%。
2、调节血压
一项针对久坐人群的研究发现,开始散步后,收缩压也随之降低13%——21%,与长时间运动相比,每天步行对降血压更有利。
3、降低心脏病风险
体育锻炼与心脏健康息息相关,经常运动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,从而降低中风或心脏病发生风险。
4、延缓老年痴呆
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沙恩·奥马拉所长以神经生理学角度分析散步的好处,他表示散步涉及大脑区域的协调和同时动作,当和他人一同散步,大脑还要控制自己和他人的行走轨迹。
对于大脑而言这是一项复杂任务,可以锻炼到大脑的协调性,有助于缓解老年痴呆。
5、有助强壮骨骼
美国布莱根女子医院的一项长期研究显示,中年男性每周散步一段时间,就能降低50岁后发生骨折的风险。
65岁以后,散步时牢记4点
对于老年人而言,饭后适当散步,有助放松心情,促进肠道蠕动,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活习惯。但饭后散步也要注意这几点,否则很可能“伤筋动骨”,反而对健康造成不利。
1、切勿追求速度和步数
很多人会认为走路速度越快,强度越大,越能起到燃脂锻炼的作用。
但对于老年人而言,步速过快与自身身体素质不匹配,反而容易造成身体损伤。走路锻炼要适可而止,步数和速度都应控制在自己能够从承受的范围内。
2、注意散步的姿势
散步时,不应该哈腰弯背,脚跟拖拉,容易磨损膝关节。走路时应抬头挺胸,微微收腹,手臂自然下垂摆动。走路时足跟先着地,再过渡到前脚掌。
3、散步时可摆动双臂
有研究证实,散步摆动双臂有助于血液循环,增强心脏能力,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患者,多挥动双臂,更有助于恢复健康。
4、尽量到安全场所
散步也要注意安全,远离空气污染的地区和时间段,最好选择操场、小区花园、河边等空气清新的地方。年纪大的人尽量走平路或缓坡,减少走台阶和坑坑洼洼的路,避免对关节造成伤害。
散步的初衷是锻炼自身机体,而不是为了比赛登榜,也不是为了跟步数较劲。摆正心态,科学散步,才能从中收获益处。
薛医生app汇聚全国500+三甲名医,一万名主任医师,24小时实时在线
寻医问诊!在app里,你无需从搜索引擎上寻找其他不确定来源的科普知识,海量专家视频应有尽有!权威、专业又放心!
薛医生APP——您身边的家庭医生!
暂无评论内容